技术与自由的边界

本期的封面文章中,作者罗伯特·德雷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全球监控镜头最密集的城市伦敦,闭路电视负责维护街区的安全,防范暴力犯罪的发生。

本期的封面文章中,作者罗伯特·德雷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全球监控镜头最密集的城市伦敦,闭路电视负责维护街区的安全,防范暴力犯罪的发生。享受着这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的同时,人们也因为同一技术手段带来的问题而烦恼:个人隐私随时会暴露,私人空间也容易受到监视镜头的侵扰。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卫星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日渐完善,使得地球上的所有空间、大部分的个人信息暴露在无处不在的镜头和数据采集装置之中。

当监控技术应用在野外,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监测自然变化的利器时,没有人会怀疑技术的善意;但当同样的镜头对准人群,就难免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隐私”是否正在变成仅存于回忆中的事物?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对隐私权的需求,是我们的一个普遍特征,从古希腊、古罗马直到今天都有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的言论流传下来。然而,这些关于隐私的话语在历史上的每一次集中爆发,都伴随着鲜明的特征:同一时代技术发生了大规模的进步。

早在19世纪末,手持照相机的迅速传播很快就引发了有关隐私之死的第一场大辩论。接着,人们习惯了与照相机共存,用法律和习俗划分出了彼此的界限。之后,计算机诞生、人造卫星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同样的辩论。正如学者叶夫根尼·莫罗佐夫在《技术至死》一书中提到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渐渐学会与一种新的技术设备共存,担忧逐渐退居幕后。然后,新一轮的担忧又再度出现,在每一次技术革命或者进步发生之时。”

这也是在如今正在发生的事情。隐私与监控,体现的不过是技术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又一轮博弈。本期我们讲述的这些故事,将视线投射进这个技术与自由的边界之地,通过技术的研发者、管理者、需求者和受益者,以及可能存在的受害者的眼和口,记录这个时代自由与探索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我们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展现人们如何与一种技术共存,互相容忍,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以便寻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安全与自由的界限,希望这些故事能带给我们的读者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