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雉蜂桶寨

寻雉蜂桶寨pic

四月的一个清晨,摄影师循着叫声找到了这只站在突出岩石上的雄性绿尾虹雉。

寻雉蜂桶寨pic

摄影师在雪径中搜索前行时,这只落在灌木枝头的蓝额红尾鸲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活跃在西南山地的小型鸟类。

我们驾车从成都出发奔赴蜂桶寨保护区,经过了雅安市和芦山县城,沿着214省道向西行驶。到达一段陡峭峡谷中的公路,公路下宝兴河的河水湍急,对面驶来一辆辆运送建材的大货车,路上方的崖壁淅淅沥沥地滴水,总让人有一种随时可能塌方的担心。我们将车速减缓,小心驶过这一截危险的路段,路的左侧出现了一个观景台,红色的栏杆上立着一些熊猫图案,我们知道宝兴县城终于要到了。

宝兴县城叫做穆坪镇,这个崇山峻岭间的小小县城依青衣江的支流宝兴河而成,从一端到另外一端仅有4公里,可称弹丸之地。宝兴这个地名并不广为人知,但对于中国的生物学界来说,却如雷贯耳——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在宝兴发现并命名的动植物约有300种,其中大约30多种植物和超过50种动物以宝兴命名。在这里发现的物种中也不乏广为人知的明星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活化石”珙桐,其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1869年2月,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谭卫道(即阿尔芒·戴维,Armand David)来到穆坪,担任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本堂神父。他到任后不久,这位热衷鸟兽花草的神父就有所收获。“3月12日,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记录道,“在他家中,我们看到一张从未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之大,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随后,谭卫道所雇佣的猎手在这个区域寻得数只“黑白熊”,他将在宝兴发现的这种动物制成标本寄回法国,那里的科学家依着生物学的标准程序对这一新发现的物种进行了命名发表,由此隐匿山林的大熊猫走进了世人的视野,并最终成为传奇的明星物种。

宝兴蜂桶寨早在1975年就已获批建立保护区,然而作为大熊猫的发现地,却一直未受到外界太多的关注;相比之下倒是与之一山之隔的卧龙保护区及繁育中心蜚声海内外。其实蜂桶寨保护区位于邛崃山脉中段和夹金山的南麓,被卧龙、黑水河、喇叭河三个保护区呈三角形包围,是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走廊地带。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保护区内的垂直高差超过3500米——从海拔约1000米的沟谷到近4900米的峰顶,不同的植被类型也随着海拔的上升依次展开。这种高山深谷地貌正为大熊猫提供了完美的隐居之所,若想在这里的茫茫丛林中找到生性机敏的野生大熊猫,绝对需要幸运女神的青睐。

我们一行前往宝兴的首要目标,却不是大熊猫,而是谭卫道在这里发现的另一物种——绿尾虹雉。虹雉是一类生活在高山的大型雉类,其得名于雄鸟羽毛的金属光泽,宛若彩虹般艳丽。目前人类发现的虹雉有三种:绿尾虹雉、棕尾虹雉和白尾梢虹雉,其中绿尾虹雉为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等省份。为了记录绿尾虹雉的影像,蜂桶寨保护区特地邀请了专注中国自然和野生动物拍摄的公益机构野性中国工作室的摄影师,于2015年开始在保护区进行拍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