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待哺

20180410034153971.jpg

大国待哺pic

一对男女在上海某家豪华酒店享用下午茶,露台上可以饱览对面的新金融区。中国人致富以后,他们的品味变得更加西化,全国的肉类、奶制品和加工食品消费量大增。

在中国甘肃省观看蒋万年和平翠香在一亩地上收获白萝卜种子,感觉有点像时光倒流。

在这片昏暗群山环抱的干燥谷地上,蒋万年驾驶一辆锈迹斑斑的拖拉机,碾过砖地上堆得齐胯高的干菜秧。随着它们被压碎,妻子平翠香用自制的长叉在后面翻动整理,准备下一次碾压。他们身材消瘦,肤色黝黑。天气炎热,但两人身上裹着严实的衣物,以遮蔽飞尘和烈日。他们的面孔俊朗好看,因为长期户外劳作而紧绷着,遍布皱纹。最后,夫妻二人并肩协作,将细碎的草末扬起,仰面注视着色泽红润的种子落下。这番劳作的韵律持续了几个小时。平翠香以单调的嗓音向风低语:“吹吧,吹吧。”机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项工作,但对他们来说太昂贵了。两人仍用双手为萝卜脱粒,像几百年前的农民所做的一样。

这对夫妇代表着中国农业的一种面相。90%以上的中国农场面积不到1公顷,平均农场面积居于世界最小之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面相。在过去40 年间,中国赶上了西方世界花150年实现的农业发展,并利用想象力加以发挥。如今每一种形式的农业都在这里并行生长:从一亩三分地的家庭农地到明亮严整的肉奶类生产线,再到体现可持续性思维的高科技农场,甚而还包括都市有机农耕。

中国正与一个严峻的难题搏斗:如何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喂养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还要适应转化中的国民口味。30 年前,全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16年,这个比例增长到57%,并且随着社会富足、科技进步,饮食结构越来越向西方世界靠近。中国人的肉类食用量是1990 年的近三倍,牛奶和乳制品消费从1995 年到2010 年的增长在城市人口中是四倍,在农村人口中接近六倍。从2008年到2016 年,加工食品的购买量增长了约三分之二。

由于中国的农业资源很不宽裕,要满足当今的国民胃口,就需要走向国际。政府开始鼓励、资助中国公司到其他国家收购耕地和食品工厂,比如美国、乌克兰、坦桑尼亚和智利。但中国长期以来都重视主粮作物的自给自足,已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也会对国内的耕地产生影响。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与农村干部讨论粮食政策时指示,“饭碗里主要装自己产的粮食。”这就带来引发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中国人既要自给自足,在口味上又要向美国人看齐,这对农耕方式而言意味着什么?

大国待哺pic

这座位于上海西北边的鸡肉加工厂规模属全中国同类厂家中最大之列,员工约1500人,每小时加工10000只鸡以上。该厂由泰国企业“正大集团”经营,为连锁快餐馆供货。

大国待哺pic

山东蓝翔技校的学员们正在用烧到过热的炒锅学习翻炒。这所学校的5500名未来大厨所受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烹饪,也顺应转变中的中国人口味。

大国待哺pic

在昆明市区以北,温室大棚毗邻郊区住宅。棚里出产的是高经济价值作物,如水果和蔬菜。在当地较为温和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可以全年种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