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到舌尖

从科研到舌尖pic

祖孙三代欢聚一堂吃火锅。团聚和美食都是节日仪式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人对于火锅的热爱,一部分源自它自身的属性,人们围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大快朵颐,没有任何地位差距,只有自然的亲近。供图:@View Stock / 视觉中国

从科研到舌尖pic

顾中一在给孩子喂食水果。近年来,中国人越发重视专业知识在网络传播的价值,相关专业人士也更重视自身网络形象的运营。顾中一在装修厨房时特意搭建了中岛,就是计划在这里做他个人的网络直播。摄影:杨昶

就在不久前的新年,刘朝来和连襟两家人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聚会。去年荣升为爷爷的刘朝来红光满面。酒至半酣,米饭蒸好了,刘朝来收住了话匣子,给每个人盛了一碗,言语间有了些高深莫测的感觉。“你们不要配菜,单吃米饭,尝尝味道怎么样?”看着连襟一家有些疑惑的表情,他继续卖着关子:“尝尝看”。等大家都咽下嘴里的饭,刘朝来问:“感觉上是不是比平时的米饭更好吃?”得到肯定的回应,他略带一些得意地讲述了“今日米饭”的来历:“我和几个朋友在东北承包了一小块地,请当地的农民帮我们种水稻。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地里不能打农药,也不上化肥。我也不在乎产量,反正都是自己家人吃,能收多少算多少,但是一定要纯天然无污染。咱们今天吃的就是那块地里收上来的大米。”

作为如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大米在中国人餐饮结构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姑且不论刘朝来的做法是否科学,但他对大米的要求可以代表当下很多中国人对食物态度——由原来的“吃饱”变成了“吃好”,再变成现在的“精益求精”。

中国人食用稻谷的历史悠久,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渡姆原始遗址发掘出已经碳化的稻谷,据科研人员分析,这些大约6700年前的稻谷很可能已经是人工栽培而成。《史记》上有秦人吃稻米的记载,不过由于常规水稻产量普遍不高,稻米更多还是贵族专属。直到宋朝从越南引进了产量高、易成活的优良稻种,水稻才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主食。20世纪8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出现,水稻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大米才走出南方,成为中国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中国人开始想要吃得更好。于是,育种科学家们有了新的科研目标。

九月的湖北龙感湖农场,稻田里几乎没有风,水稻已经接近齐腰高。虽然已经是秋季,但是头顶的太阳依然很大,稻叶与穗粒迎着火辣的阳光,空气里依然是满满的燥热。“育种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选育和完善新的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建龙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