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幸福

时代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传统文化仍具有恒久的意义,物质水平和文化观念交互塑造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中国式幸福pic

科技

两名儿童在试用虚拟现实(VR)设备。在西方许多国家,虚拟现实仍被视为小众化的技术,而在中国则作为一种

主流娱乐方式蓬勃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中国人有了更多更有趣的生活体验。

供图: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中国式幸福pic

婚姻

一对情侣在某风景区悬崖峭壁上拍摄婚纱照,景区的工作人员及游客纷纷送上祝福。洞房花烛夜是中国传统的“人生四大喜”之一,婚姻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衡量幸福的重要标准。

“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是王凤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刚退休的她不愿意闲在家里,重操旧业当起了幼儿园老师。工作日的中午,她会去公公婆婆家吃中饭,陪老人聊天。下班后接放学的侄孙女回家,并为她准备晚饭。晚饭后去小区附近的高架桥下跳广场舞,这是她保持健康的秘籍之一。周末她会和朋友相约去周边旅游,或者做一桌子好菜犒赏自己。

联合国2017年的幸福国度排行榜上,中国在15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9,这个位置并不靠前,然而王凤琴却认为她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

在学术界,对幸福感的评估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生活的意义、积极/消极的情绪等等。在这些抽象的要素背后,幸福的具体标准也大相径庭,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不丹王国,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灵性”是衡量标准之一。

那么,中国人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

王凤琴或许可以给出一份传统中国人的答案。

她出生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上学以外的时间,她要帮助家里务农,维持日常开支。初中毕业之后,她选择报考不用付学费的师范院校,继续自己的学业。凭借师范学校的学历,她被分配到武汉市工作,成了“城里人”。1981年,中国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王凤琴通过努力获得了本科文凭,并因此没有被下岗大潮波及,在一家企业工作了三十年,直到退休。

王凤琴的生活轨迹可以看作中国这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社会体制的逐步完善提高了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人均GDP翻了约140倍。与经济增长相伴的是物资的丰富,1993年之前,中国大部分物资依然采取定量供应制,购物都需要使用票证,品种也十分有限。取消配给体制之后,消费者有了选择的自由,商品种类增多,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